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贵安要文
发布时间:2017-11-19 17:04:34
文章来源:贵安新区报 
  作者:秦声  浏览次数: 次  
字号: [ ]

  说到近几年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位于贵安新区东部的花溪大学城。

  肩负起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花溪大学城,6年来,从未停止过建设的步伐,从2013年初一期5所高校实现提前入驻开始,就创造了“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贵州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如今的花溪大学城,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9所高校开学,聚集人口18万,正在实现由高校聚集区向一流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蝶变。

  建设一流现代化新型城市

  深秋的花溪大学城一步一景,63.4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轰隆隆的挖掘机和悬空载物的大吊车成为花溪大学城的一道风景线。

  “贵州理工学院抢抓建设工期,明年9月实现入驻招生。”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部工作人员孙大荣说,“占地面积661亩的贵州警察学院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将于年底开工建设。贵州师范大学求实学院也在抓紧完善前期手续,拟于2018年初开工建设,占地面积为489亩。”

  按照“建成高校提质增效、在建高校加快推进、筹建高校尽快落地”的思路,花溪大学城整合贵州高等教育资源,打造人才聚集学府高地的建设步伐一刻也没有停过。

  在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三年(2018至2020年)攻坚行动计划中,继续推进贵州民族大学二期、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二期、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财经大学体育馆、贵州师范大学体育馆的有序建设被排进了计划表。同时写入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还有中国-东盟联合大学的建设。

  “‘十三五’末期,规划建设的12所高校将全面实现招生入驻。”孙大荣告诉记者。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只是这座现代化新型城市蓝图的其中一笔,适度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生活配套及服务功能成为让“城市美起来、老师住下来、学生留下来、产业兴起来”的必要条件。

  “目前已建成黔中路、思雅路、花燕路、思杨路、思孟路、栋青路、文化路等10条骨干道路,通车里程达32公里,骨干路网覆盖面积约25平方公里,占大学城规划建设区80%。”孙大荣说,“作为基础教育功能配套建设的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幼儿园和贵安附属小学也在今年9月实现正式招生办学。”

  在商住配套方面,群升·大智汇智慧社区和碧桂园学府1号基本满足了大学城教职工及周边居民的住房需求,已经投用的贵安新区大学城医院,作为花溪大学城内的首座公立医院,服务大学城师生及周边居民,基本能解决现有18万人的医疗需求。“建设中的恒大花溪童世界不仅包含大型综合住宅体,还要建设世界童话主题乐园和度假酒店。”孙大荣说。

  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

  “校企合作”,不仅是花溪大学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而且是大学城聚集人气、聚合资源的一大秘诀,还是花溪大学城管委会与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今年8月,第十一届达内英才添翼校企合作高峰论坛在花溪大学城成功举办,开启了花溪大学城与达内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之门。

  在此次论坛上,花溪大学城首次发布“324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计划。这是花溪大学城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目的是为了加快培养适应贵安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人才。

  “‘3’是指三个月短期培训,即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每年从企业选派100名技术骨干到高校上课,高校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上班。”花溪大学城党工委管委会经济发展部(创新创业部)部长李悲鸿说,“‘2’指大力推进大三大四两年培养计划,大三学生通过慕课等教育方式培养兴趣爱好,每年参与慕课教育人数不少于10000人。大四学生到企业参与定制化实训,实训人次每年要达到3000人。‘4’是推进大学四年数据课程植入,采取跨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在校生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目前,达内教育集团已经与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就“324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

  “架桥梁、建平台、给政策。”在听了十九大报告后,李悲鸿心潮澎湃,“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贵安新区‘双创’的前沿阵地,未来的花溪大学城将工作重心放在打造校企项目合作试点上,通过深化‘大学城+大学生+大数据+大创意’内涵,探索‘校企共建+校企交互’模式,建立大数据‘一校一品’工程,着力推进研发联动、双创联动、实训联动。”李悲鸿说。

  资源整合助力人才高地崛起

  周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参加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课程的学生们都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夯实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基础。

  晚自习后,2014级经济学专业的皮颖找到了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李家凯,希望李家凯再帮她梳理一下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缺旷现象很少存在,出勤率基本上在95%以上。”李家凯说,“每天都会接到若干学生请教课程问题的电话。”

  “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不努力学习,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皮颖说。皮颖今年已经大三,目前正备战研究生考试,也有意扎根花溪大学城这片“双创”热土。“花溪大学城的双创园,将是我首选的就业地。”皮颖说。

  “先就业,再找寻项目自主创业。”皮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2015年学校调整学科设计,将原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院、财政与税收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重新融合,组建经济学院,设经济系、财政与税收系、国际经济系三个教学机构。”李家凯说,“学院重视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各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深受社会欢迎。”

  作为花溪大学城首批入驻的高校之一,贵州财经大学近两年来喜事不断。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一致认为一流本科培养体系已基本构建;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正式成立,不仅是该校国际合作办学征程的又一个新篇章,还标志着我省实现了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突破。还是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获贵州省唯一一家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资格……

  “很多预期5年,甚至10年完成的任务,都提前完成了。”贵州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廖承红说。

  2014年9月起,大学城内4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突破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造就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追本溯源,正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花溪大学城”的决策,才使得建于老城区的高校摆脱了校园面积窄、办学条件差和无法进一步拓展的窘境,在花溪大学城64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42.1万人增加到7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20%提高到33%。

  如今,入驻花溪大学城的9所省属高校,涵盖了理、工、农、医、文、经、管、教育、历史等9大学科门类。目前,大学城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培养项目、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若干省部级科研机构或研究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